相控阵雷达传感器的总体特点和关键技术概况,相控阵技术,早在30年代末就出现了。一九三七年,美国早开始研究。但是两个实用型舰载相控阵雷达传感器一直在50年代中期被开发出来。60年代,美国和前苏联先后研制并装备了许多相控阵雷达,主要用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,如美国的AN/FPS-46、AN/FPS-85、MAR、MSR、MSR、前苏联的“鸡笼”、“狗窝”等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:采用固定平面阵天线,天线体积大、辐射功率高、作用距离远等特点。
在这些雷达中,美国的AN/FPS-85和前苏联的“狗窝”为典型;70年代,相控阵雷达发展迅速,除美苏外,还有许多国家研制并装备了相控阵雷达,如英、法、日、德、瑞典等。美国的AN/TPN-25、AN/TPQ-37和GE-592、英国的AR-3D、法国的AN/TPN-25、日本的NPM-510和J/NPQ-P7、意大利的RAT-31S、德国的KR-75等。在此期间,相控阵雷达传感器具有高机动性、天线小型化、天线扫描结构多样、应用广泛等特点。
80年代,相控阵雷达因其许多独特优点而得到了更深入的应用。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已装备和正在开发的新一代中、远距离导弹武器系统中,已成为第三代中、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重要标志。由此,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21世纪,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战争武器的特点,相控阵雷达传感器的制造和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。